【苏轼方山子传翻译】一、
《方山子传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,记述了陈慥(字季常)的生平事迹。文章通过描写方山子早年豪放不羁、后来隐居山林的生活变化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志向和处世态度的思考。
文章开头描绘了方山子年轻时的豪迈性格,他“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之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”,表现出一种游侠般的风范。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,他逐渐淡出世俗,隐居于光州、黄州一带,过着简朴的生活,不再追求功名利禄,而是寄情山水,与自然为伴。
苏轼在文中不仅刻画了方山子的性格转变,也借其经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:认为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在庙堂之上,有时隐居山林、安贫乐道也是一种高洁的品格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方山子,光、黄间人。 | 方山子是光州、黄州一带的人。 |
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之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 | 他年轻时仰慕朱家、郭解那样的人,乡里的侠客都尊崇他。 |
其后,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。 | 后来,他年纪稍长,改变志向,开始读书,想借此在世上施展才华。 |
然终不遇。 | 但最终没有得到重用。 |
独好宾客,喜畜声伎。 | 只是喜欢结交宾客,喜爱养歌妓。 |
酒肉之奉,不给。 | 酒肉供给不足。 |
有方山子,从予问养生。 | 有一位叫方山子的人,向我请教养生之道。 |
余见其貌甚癯,而志气甚闲。 | 我看他外貌瘦削,但神态安详。 |
问其所以自隐? | 问他为何自己隐居。 |
曰:“吾昔者游于蜀,得异人之术。” | 他说:“我以前在蜀地,学到了异人的技艺。” |
于是弃去,买田宅,以自给。 | 于是离开,购置田地住宅,自给自足。 |
今老矣,犹好神仙之事。 | 如今年老,仍喜好神仙之事。 |
余闻之,感叹曰:“此岂非所谓‘行藏在我’者邪?” | 我听后感叹道:“这难道不是所说的‘行藏在我’吗?” |
三、总结
《方山子传》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,展现了一个人从少年英豪到晚年归隐的人生轨迹。苏轼通过对方山子的描述,不仅表达了对这位隐士的敬佩之情,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文章语言凝练,寓意深远,是苏轼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或扩展内容,可继续提问。